第(2/3)页 其中委哥宁令就联合诺移赏都、埋移香热、嵬名浪布、野乜浪罗等各部将领首领,一起发起了对李元昊的征讨。 李元昊灭亡之后,残余势力当中就只有委哥宁令实力最强,拥有两万多的军队和数万部族追随。 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都拥戴委哥宁令,因此他于六月初继位,成为西夏国主。 “委哥宁令估计很快就会派人过来向我们俯首称臣,这个时候就不要有什么犹豫了,我决定出兵。” 赵骏淡淡地道:“一举荡平西夏,西北不需要有什么政权所在,自古以来那都是汉土。党项部落只有两个结果,要么成为汉民,要么就灭族。” “只是” 大家互相对视一眼,就连素来力挺赵骏的夏竦都颇为犹豫。 “怎么了?” 赵骏看大家的表情,然后稍微思索后,试探性问道:“朝廷没钱了?” “何止是没钱,都穷得国库跑耗子了。” 夏竦双手一摊道:“知院你不执掌财政部你不知道,现在这国内建设,一年砸下去超过了一亿贯,每年岁收虽然也差不多,但这几年外贸收入比例下滑了不少,朝廷有的时候还得举债度日。” 国债是赵骏很早就提出的理念,直到去年才正式发行,由交子务进行发售。 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在民间引起太大的水花。 即便在后世,国债这种事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都是很遥远的事情,更别说在古代了。 能与交子务有业务的往往都是大老板,买国债进行投资是很正常的事情,普通百姓即便有些闲钱,可也少有信息渠道或者投资意愿。 现在大宋的有钱人很多,每年发行的国债几乎都被买光了,以此让大宋维持一个每年都有一定财政赤字的情况。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当中亦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。 “汉龙,我觉得咱们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?现在三冗是解决了,军费也少了大半,可修路要钱,建学校要钱,搞基建要钱。” 晏殊试探性问道:“每年的花费巨大,往往每年税收才刚缴上来,就很快又要拨下去,这么搞怕是不能长久。” 赵骏沉吟片刻,目光看向夏竦道:“夏相刚才说外贸收入正在下降,是辽国和西夏的缘故吧。” “是啊。” 夏竦叹息道:“以前每年辽国和西夏都要大量进口我们的东西,像硫磺之类,一年他们能进几十万斤,其余茶叶、丝绸、铁器、衣物等等,不计其数,现在” 现在随着辽国大败,西夏分崩离析,那种当年宋夏、宋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盛况早就不见踪影。 虽然还是有很多边境牧民会与宋国交易,但缺少了国家主体进口以及官方大规模采购战略物资之后,贸易量自然也就大幅度下降。 这就导致大宋虽然目前的硫磺、钢铁、青铜等战略储备资源丰富,却找不到买家,亦不失为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事。 毕竟这些东西若是以前,那都是被禁止出口的。 “唉,我这工业革命才刚开始呢,就已经开始失去市场了。” 赵骏听到这事也是扶额。 市场对于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如果没有市场的话,那对于大宋来说,显然不是一件好事。 “依我之见,不如先暂缓一些大基建项目,把财政省下来打仗怎么样?” 宋绶说道。 “不行,这些项目都是定下来的,岂能朝令夕改?” 赵骏摇摇头。 随后又皱起了眉头。 现在的问题简单明了,就是入不敷出。 以前大宋财政健康的原因有三个,一是解决三冗,特别是兵冗问题,节省大笔财政支出。 二是改革税务,不再是以前那种掘地三尺的税收,能够保证税源稳定且源源不断。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积极开拓外贸,发展与周边、中东乃至西方产业。 特别是最后一点,如今大宋的外贸贸易额从原来的不过几千万贸易额,如今增长到了数亿贯,按税率来算,每年为大宋带来约三四千万贯财政收入。 第(2/3)页